近日,广州市总工会主办 “羊城工匠杯”2022年职工“五小”总决赛在线上举行,来自广电计量的项目《航空产品及其供应链中禁限用物质检测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杀出重围,成功摘得桂冠。广电计量检测综合党支部作为该项目的主创团队,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创新构建航空产品供应链禁限用物质的检测方法,填补了国内空白,有望为国产大飞机更安全、更环保地翱翔蓝天贡献广电计量力量。
航空产品禁限用物质管控领域薄弱
材料作为航空工业的基础,与航空产品的环保、绿色、安全性能息息相关,欧美对航空产品中禁用和限用物质都有深入的研究和严格的管控要求。我国在航空用材料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基础也较为薄弱,特别是在禁限用物质管控领域中,不论是标准还是技术规范都较为欠缺。

团队核心成员进行头脑风暴
检测综合党支部书记张兰兰介绍,禁限用物质会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为了实现航空产品的安全和环保要求,非常有必要从源头减少或避免禁限用物质在航空产品及其供应链中使用。“该领域属于‘专精特新’,不为普通大众所知,国内同行研究不多,基本都是欧美国家的标准或欧美企业的规范。但是,这些标准或规范只有管控物质的信息,并无相关物质的检测方法。”
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围绕一系列“卡脖子”核心检测技术,检测综合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敢于挑战领域空白、克服技术顽疾,向“构建准确、合理、简单、高效的检测方法体系”目标发起冲锋。
填补航空检测关键技术空白
禁限用物质种类繁多且结构复杂,常规分类检测方式难以奏效,团队创新性地根据物质结构物性等进行合理分类,从而建立符合实际的攻关线路图,确保后续建立的检测分析方法可行、有效,实现禁限用物质的快速高效分析。

团队通过无数次试验,探究有效的分析参数
尚无检测方法的新物质,结构、物化性质不清楚,其测试方法研发最受关注的技术难题,团队通过无数次试验,选取合适的分析仪器、筛选适宜的色谱柱、设定有效的分析参数等,创新建立了21种物质的检测方法。这些方法检出限低,精密度好,能满足相关要求,填补了现有技术的空白、拓展了航空产品供应链禁限用物质的检测领域。
针对已有检测方法的各类物质,团队通过前处理条件和仪器方法的整合及优化,实现了100多种有机化合物的快速、高效检测。其中方法一在25分钟内同时测定74种有机化合物;方法二和方法三能够分别实现29种物质和17种物质的有效分离,回收率高,能够满足测试要求。
张兰兰介绍,团队建立和优化了航空产品供应链禁限用物质的检测方法体系,填补了航空产品及其供应链中禁限用物质管控和检测的空白,为我国航空产品禁限用物质的管控提供了技术依据,为制定与国际接轨并符合我国实际的管控要求提供了参考。
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转变
“通过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我们把航空领域的高端检测技术研发作为支部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搭建起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科研平台,推动了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取得了良好成效。”张兰兰说,团队攻克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截至2022年12月,已申请20多项发明专利,其中10项已获授权。项目成果广泛应用于广电计量各实验室,相关产值已超2000万元。

团队加速研究成果在生产一线应用
技术创新是产业链升级的核心推动力,是打通产业堵点的关键所在。张兰兰指出,团队将继续推动航空产品及其供应链中禁限用物质检测关键技术在产业链中的应用,协助我国航空产品企业及其产业链进行有害物质管控,助推我国航空产品产业链的技术升级,特别是希望能够助力国产大飞机,加速实现向乘客提供绿色、环保、舒适体验服务的愿景,为“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转变贡献广电计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