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可靠性工程分会、成都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共同主办,广电计量检测(成都)有限公司(简称成都广电计量)、广电计量检测(重庆)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提升产品质量与可靠性 赋能元器件国产化进程”研讨培训会在成都举行。
会议作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2023年会员服务月系列活动之一,吸引来自著名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学会以及企业界的150余名半导体领域权威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会,围绕应对元器件国产化、小型化、高可靠性趋势下的技术挑战进行研讨分享,搭建起半导体领域高水平、高规格的技术交流平台,切实解决“卡脖子”问题,推动我国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原总装军用电子元器件合同管理办公室主任张蜀平,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可靠性工程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理工大学原副校长陈文华教授,广电计量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广电计量)常务副总经理、技术研究院院长明志茂出席研讨培训会并致辞,广电计量副总经理陆裕东、成都广电计量总经理曾永出席会议;广电计量集成电路测试与分析中心副总监毛景雄作《集成电路工程化与量产测试技术》报告,分享集成电路国产化验证与筛选测试技术成果和成功案例;成都广电计量副总经理岳龙采用案例教学方式,作元器件国产化评估与应用验证技术培训。

大会现场
聚焦半导体领域
搭建高水平、高规格技术交流平台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产业链、供应链水平提升的关键时期,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迅猛,为半导体发展带来广阔空间。本次研讨培训会紧紧抓住新时期半导体产业发展机遇,为产业各方搭建半导体领域高水平、高规格技术交流平台,共同探讨半导体产业提升质量与增进国产化进程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加速半导体产业集群国产化进程。

张蜀平致辞
陈文华致辞指出,在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强化复杂系统的功能、性能及可靠性一体化设计,提升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能力和质量水平。然而,新的技术一体化融合下,所涉及的产品结构愈发复杂、牵涉的专业领域愈发广泛、面对的使用条件和应用环境也愈发严格,由此也带来了全新的可靠性挑战。本次研讨培训会邀请半导体、工程机械、检测技术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共同来探讨产品质量与可靠性问题,对增进产业上下游相互了解、推动机电一体化深度有效融合大有裨益,希望通过专家学者的思路点拔和广大同仁的思想碰撞,共研发展难题、共谋发展良策,为半导体在工程机械产业的应用带来新的思路、新的知识、新的智慧。

陈文华致辞
明志茂在致辞中表示,面对复杂的国际发展环境,我国半导体国产化需求显得日益迫切。作为半导体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元器件检测与评价经过多年的沉淀与发展,目前已成为产业链创新发展的有效技术途径之一。近年来,广电计量瞄准我国半导体行业发展机遇,持续加速业务布局及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在元器件筛选与国产化验证、半导体器件与模块质量提升工程,以及车规级芯片AEC-Q认证这三大板块的检测和科研咨询服务核心竞争力,并完善半导体材料分析技术及集成电路量产测试技术能力,全方位打造一流的半导体产业检测服务平台。未来将持续加强与各单位合作,共同攻克该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提高“中国芯”器件质量与可靠性,助推实现芯片应用验证的良性循环,推进第三代半导体创新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助力半导体芯片产业升级发展。

明志茂致辞
专家学者共研半导体国产化新路径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
在主题分享环节,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可靠性工程分会常务委员、吉林大学杨兆军教授,成都华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邓些鹏,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国家大科学工程中心副研究员马国亮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齐春华博士,广电计量集成电路测试与分析中心副总监毛景雄等5位学者专家分别作主题分享,聚焦半导体元器件质量与可靠性领域,探索更具优势的国产化新路径,共同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安全可控能力,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这些主题分享有的是专家们长期潜心研究的成果,有的是新鲜出炉的最新研究发现,内容精彩纷呈,与会者直呼受益匪浅。
杨兆军作《数控机床可靠性技术研究新进展》主题分享,他表示,近十余年来,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下,机床可靠性技术的研究取得明显进展,凝练出了全生命周期技术路线,构建了技术体系,积累了一批的可掌性数据,制定了一批技术规范,打破了以往提高机床产品可靠性无路线可走、无技术可施的窘迫局面,显著提高了国产数控机床的可靠性水平,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他强调,数控机床可靠性的技术研究和工程化应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技术的反复迭代和更多的学者和技术人员的参与。

杨兆军作主题分享
邓些鹏作《集成电路测试技术现状与最新发展趋势》主题分享,围绕测试技术现状、测试技术面临的挑战、测试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介绍,针对纳米级集成电路测试技术方面,对参数测试、功能测试、结构测试DFT,故障测试在集成电路功能性能表征方面的作用和不同的测试方法逐一进行了梳理。他指出,随着集成密度提高,功能更多、更复杂,带来了测试开发难度大、测试效率低、测试成本高等难题,未来测试技术在满足深亚微米工艺条件下,将向高速、高精度、数模混合信号的高端复杂器件的测试需求方向发展。

邓些鹏作主题分享
马国亮作《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设施简介》主题分享,介绍了国家部署在东北三省的首个大科学工程项目、国家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唯一涉足空间装备可靠性工程装置——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的项目概况、科学目标与建设内容、建设进展等。他提出,实验设施和研究环境开放,欢迎研究人员及实验人员充分利用,可以依托国家大科学工程平台共同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和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

马国亮作主题分享
齐春华作《电子元器件空间辐射效应评价技术》主题分享,表示空间环境存在大量辐射粒子和高能射线,是危害人类航天活动的主要因素。对于航天器元器件而言,由高能粒子引发的单粒子效应是现代宇航级集成电路故障和失效的主要原因。在此背景下,他介绍了课题组在电子元器件机理研究及可靠性评测、深空探测极端环境元器件可靠性评价、微纳传感器及其ASIC接口电路设计与辐照研究、抗辐射加固设计、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及器件辐射效应研究等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与成果。

齐春华作主题分享
毛景雄作《集成电路工程化与量产测试技术》主题分享,他指出,集成电路测试贯穿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和应用等产业链环节,集成电路工程化量产测试就是保证芯片设计符合性、产品质量、生产交付、推向应用等方面的重要技术手段。广电计量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集成电路芯片应用验证平台,拥有经验丰富的IC测试技术开发团队和测试基地,可提供各类芯片从测试方案开发、测试硬件开发、测试程序开发与调试、小批量测试、应用验证,从工程化到量产的全流程专业定制化一站式服务。

毛景雄作主题分享
技术培训+现场教学
赋能半导体产业高质量发展
会议还邀请了成都广电计量副总经理岳龙进行“元器件国产化评估及验证技术”主题培训,他从伪空包的判定、自主可控评级、长期稳定性供货能力、装备的元器件国产化率评估、元器件国产化应用验证等方面,深入浅出分享元器件国产化评估及验证技术,帮助参训学员了解、掌握元器件可靠性评价、应用与失效分析方面的理论与技术。

岳龙开展主题培训
围绕培训主题,会议安排了现场教学活动,组织参会嘉宾走进成都广电计量集成电路测试与分析实验室,零距离感受高端检测设备,深入了解集成电路关键参数测试、量产测试技术与评估技术,从而不断提升半导体技术人员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共同赋能我国集成电路与芯片产业朝着“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品质”的发展道路前进。
专项服务日
为企业技术创新加油助力
今年5月,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2023年会员服务月。在本次研讨会之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可靠性工程分会专家于5月25日走进成都广电计量,开展可靠性技术专项服务日活动,面对面了解企业技术问题和需求,积极深入企业进行指导服务,发挥学会专业优势和作用,共商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思路举措。

专家一行走进成都广电计量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
座谈交流期间,明志茂介绍了公司在经营发展、科研创新、技术服务能力等方面的情况;专家们认真倾听记录,不时插话交流,和大家一起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症结所在,并围绕技术创新方向、人才队伍建设、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为企业技术创新加油助力。会后,专家一行参观成都广电计量集成电路测试与分析实验室、可靠性与环境试验实验室与电磁兼容检测实验室,实地观摩高端智能化设备,详细了解公司在集成电路、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电磁兼容检测等领域的服务能力。

专家一行参观成都广电计量实验室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立于1936年5月21日,是我国成立较早、规模最大的工科学会之一。87年来,学会始终秉承“联络机械工程同志,研究机械工程学术,努力发展机械工程事业”的建会宗旨,在全体会员和广大机械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凝心聚力,砥砺前行,为中国机械工业发展留下浓墨重彩之笔,为促进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此次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解决企业技术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企业成效为检验标准,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下一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将深度挖掘企业需求,搭建起企业与各级专家沟通的桥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的精准有效对接,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本次活动得到了会员的踊跃报名和积极参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为广大会员搭建更广阔的学习交流平台,更好地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希望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加入到学会平台,成为学会会员,融入到学会科技大家庭中,从而充分发挥会员的引领带动作用,为机械工程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